在去年的一門選修課上,我學到了一個名詞:“公開合法出版物”。現在一提到這個詞,我就回想起老師那狡黠的目光。《我反對》就是這樣一本“公開合法出版物”。老師說,武大圖書館有一個好,收錄了不少這種正規出版物,但是只進不出。

        在臨近畢業的關口,我最後一次來圖書館選書看,《八次危機》是我一直想看而看不進去的;《帶一本書去巴黎》是我大一的時候想看,現在沒那麼想看但是決定圓個夢的;而《我反對》則是完完全全的因為這個主題的噱頭加入了這個名單。到現在,前兩本書還沒被我翻開;答辯和學車的任務重,其他活動的擠壓,我只斷斷續續地看了這最後一本書,讀著讀著不禁想感謝武大圖書館,感謝自己非常幸運地在離開學校之前讀到了這麼一本報告文學的書。

台灣YOOZ  電子煙官網  電子煙危害  電子煙油 yooz zero  電子煙成分 電子菸

一、報告文學何為

        《我反對》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一個人大代表的參政傳奇。這是我讀到的第二篇報告文學,第一篇還是中學課本里的《包身工》。在此文中,夏衍描述了殘酷的資本主義剝削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動亂的中國是如何展開的,是一篇不錯的作品。但在那之後,我再沒有讀過報告文學。在我的印象裡,報告文學屬於那樣一種嚴肅的場景:某某同志一心為公為國,鞠躬盡瘁,新聞播報員嚴肅地播報:“xx同志事蹟報告會將在全國巡迴進行”。座無虛席的千人大廳裡,報告團成員依次講述關於xx同志的動人故事……毫無疑問,這種先進事蹟是值得學習的,但是我相信,好的東西總能潤物細無聲地在人民中流傳下去、擴散開來。同時,報告文學在我的印像中就是新聞加上一點文學創作。而對於同樣一件事,我看新聞自然就了解到全貌了,為什麼還需要聽別人添油加醋呢?這裡甚至似乎暗含了這樣一層意思:作為普通人,你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自然有你的想法,但這是不夠的,需要我們通過報告文學示範給你看,你應該怎麼想。這就很惹人煩了。這種腦補出來的厭煩,也是我對報告文學敬而遠之的原因。

        但是,對於《包身工》,我卻並沒有厭惡的感覺。顯然,《包身工》的情緒氛圍是對女工們的同情,這種感情在讀者中太普遍了,這淡化了那種說教的意味。這也構成了報告文學“翻身”的第一大要素:題材選擇。對於熟悉的題材,我們每個人都形成了一套比較穩固的價值觀念,自然會抵制與自己想法不一樣的文學情感。但是對於那些比較陌生的題材,我們的情緒就相對淡薄,這種抵觸感就會小很多,甚至會基於人的普世性本能對文章產生認同。尤其是,當報告文學關注那些未被充分關注(即英文所謂underrepresented)的群體時,這種看似呆板的問題便搖身一變,承接著類似於Spivak“Can Subaltern Talk?”這樣的人類社會終極問題,字裡行間湧動的不再是庸俗的感情,而是空中的雷電。

        《我反對》作為報告文學,無疑在題材選擇上也做到了這一點。在談論zz問題時,人們常說:“為什麼不從自己做起呢?”從自己做起,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認真參與人大代表的選舉。但是虛擬世界中的這些討論如同無根浮萍,到此往往也就戛然而止了。而本書的主人公YLF,則是在這幫鍵盤政委出生之前,就已經身體力行地參與基層人大選舉了。再者,Y的這種參與是一種十分接地氣的參與,其精神資源是“常秉忠心照日月,時將直語斥公侯”這樣的“封建糟粕”,其支持者都是家裡貼著毛主席像,上書“偉大人物”的普通農民。考慮到本書現在處於半封禁狀態,這些接地氣的元素和有渠道接觸到本書的讀者又構成了一種有趣(或許是惡趣味)的對比。這種題材的陌生無疑是本書在報告文學的大潮中鯉魚打挺的重要原因。

        但,不得不說的是,不同於課本中精心裁選的作品,本書也展現了報告文學能夠脫穎而出地第二個原因,即其在篇幅上的完整性——行文至此,我才一下子醒悟過來,其實像《巴黎燒了嗎》這樣的紀實作品不也可以歸於報告文學的一種嗎?可見之前我對於報告文學的刻板印像有多深!——相比於強調時效性的新聞,本書有足夠長的時間去謀篇佈局,將同類型的不同時間發生的事組合在一起。這樣組織起來的文字質感是和新聞不同的,當然不能說它優於新聞,但是它最起碼為我們提供了新聞之外的另一個選項,一個更加“人性化”的輸入端。

台灣YOOZ  電子煙官網  電子煙危害  電子煙油 yooz zero  電子煙成分 電子菸

二、自下而上的視角

 

        雖然前面為報告文學說了那麼多好話,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最適合表達這個故事的載體不是文字,而是電影:電影的開頭是一扇普通的防盜門,門前用粉筆寫著“請從此處投遞材料”,鏡頭接著從地面轉到室內,一個普通的中年人開始了他的回憶;選上人大代表後,奔走於民眾之間,筆耕不綴撰寫議案的鏡頭可以構成一組蒙太奇;電影的主體講述Y幫助某農村舉行基層選舉的故事;電影的高潮在那個大雨滂沱的夜晚,面對刁難Y不得不為了明早按時打印出選票而在城市中尋找印刷廠;印刷機最終開動的情景逐漸淡出,後面接著一個村民們投出自己神聖一票的畫面;最後再精簡描繪一下受到阻撓而沒能被選為省人大代表的情形,接著是黑屏字幕:在下一屆市人大代表選舉中,Y也沒能成功連任,最後鏡頭再回到這個回憶中的中年人身上。這部電影還能有很多有趣的細節,例如當《南方窗》刊登了Y的報導之後,當地政府直接把當地的雜誌全部收繳起來;再例如為了防止Y被再度選上人大代表,一紙政令要求當地的大學生統統返回原籍參加選舉;再例如當地教育局和一所小學為了這個“刺頭”的工作關係相互推諉;一開始,為了懲罰在選舉中不懂規矩的Y,單位停了他的職;後來,單位又不給他停職,因為害怕他去搞選舉……當然這只是幻想一下,我想這應該是比《我不是藥神》更加有趣的電影吧。

        在閱讀這些戲劇化的段落時,作者夾雜的議論和抒情其實往往是陷入已被污名化的“公知”的窠臼的。但是,敘事的對象本身卻是新穎的,因為它提供了一個新的看待ZZ問題的自下而上的視角。它的獨特性有兩層。

        首先,它是完完全全的從基層出發向上看,它看到了許多美好的事物,例如Y因為相關法律的問題諮詢全國人大,每次都能得到及時的回复,再例如當Y處境艱難的時候,經濟發達地區的報紙已經對他的事蹟大書特書了;這些都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政不出紅牆”推理出來,可是當完完全全地用基層的實際經驗來記錄的時候,我們能更加強烈的感受到一種“當地”與“外界”的割裂:就像一個地方公開合法的出版物到了另一個地方會被收繳一樣,看似矛盾不一的“當地”與“外界”之間似乎存在一道裂痕,使得二者雖情形水火不同卻能正大光明的存在於藍天之下。當Y舉報鄉村的基層選舉遭到當地政府的阻撓,中央和省裡派來調查組進行調查的時候,不正義的行為和正義的調查結果讓這種割裂來到了高潮。面對這樣一種關係,我們自然要問:這種割裂是自然形成的嗎?——或者換個問法——這種基層的不正義是這個龐大體系下的必然結果嗎?其實,無論回答如何,我們都可以考慮一種改革的實驗(或者說,思想實驗)模式:如果從釐清基層做起:不要拖欠工資、不要挪用捐款、不要干預基層選舉,之後當其中某一條受到來自上層的阻礙時(例如財政改革導致地方缺錢),再去修改相應的上層制度,這樣一系列改革下來,基層的惠風和暢會給上層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是加強了其原有的特徵,還是改變了其部分特徵,甚至直接導致”天翻地覆“呢?這些問題的提出,就來源於這樣一種獨特視角的啟發。

        第二層獨特性在於其實踐性。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下方,但是我們的ZZ體係不是大賣場,會主動給你展示它的全部內容。因而,只有當你對這個體系造成了一些改變,你才能更加清楚地在體系的反應中看出它的結構。就好比觀察物體必須要有光照才能觀察清楚。而在我國的ZZ生活中,又有什麼是比參與人大代表選舉,實踐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更耀眼的光照呢?Y在此角度上更進一步,因為他是從一個懵懂的”局外人“,一步一步進入這一體系,並熟能生巧(例如,他的提案數量占到總數的90%多)。這相當於是一束強光從外部打進了物體內部(誠然,並沒有貫穿物體),因而我們就不僅看到了物體的外表,也看到了物體內部的部分結構。反映到書的具體內容中,就是既看到了常規的關於基層的想像,也看到了這種刻板印象並非一成不變:Y作為一個普通人,就已經成功做出了一些改變。台灣YOOZ  電子煙官網  電子煙危害  電子煙油 yooz zero  電子煙成分 電子菸

 

 

三、最好的時間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我忽然想起這句話,因為這篇文章的寫作我其實擱置了挺長時間,在大概一個月以前我就寫好了第一部分,並列出了後面兩個小標題。可是當我現在盯著第三個小標題看的時候,卻忘記了當初是為什麼寫出這個標題了。或許寫一篇文章最好的時間也是一個月前,其次是當下吧。

        當下是最好的時間嗎?風雨如晦,難言”最好“。我記得我在看書看到一半的時候,興奮地去網上搜了一下”YaoLiFa“的名字,結果卻是出乎我意料的:他似乎已經名列那些被境外勢力影響的悲劇性人物名單中了。和那份名單中的其他人相比,他顯得有些不同:例如他並沒有受過最好的高等教育,他的微博上還掛著他誠誠懇懇的關於某些重大新聞的長篇評論,連他寫的小冊子,名字都叫《誰當村官,村民說了算》。也正因如此,當和那些人一起的時候,Y一下子變得遙遠起來,彷彿他接地氣的正面身影一下子沒入混沌。

        我還搜到了某位高層的評論,大意是我們對待這一類人士分為幾級,(Y一開始屬於安全的級別),但後來進入了危險的級別。當然,大人物並沒有說括號裡的內容。他受邀去參觀美國大選,似乎是好心被別有用心的境外勢力利用了,可是我後面又看到,他在美國的時候還和人宣傳社會主義民主的優越性。之前已經提出了一個必然性的問題(基層與外界割裂的現像是否是體系下的必然結果),這里便又可以提出另一個必然性的問題:Y從”為民請命“的傳統價值和尋章查典的法律意識起家,最後卻被推入與境外勢力相勾連的灰色地帶中,這是否也是一種必然呢?”我反對“的呼聲,是否必然不能被一直包容下去呢?

        提出這樣一些必然性的問題似乎具有煽動性,但我們就像是潛在一艘航母的底下,其實再怎麼煽動也不可能頂反大船而浮出水面。因此,這些問題的提出並不是為了煽動什麼情緒,而是為了引出一些新的思考。例如,這本書給”民智未開不能全面選舉“這一常見觀點結結實實地紮了個大洞。當我們望向數量龐大的人群和廣闊的土地時,他們不再只是一種劉慈欣筆下的沉重的地心引力,而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或許,最好的時間就是今天。在書的最後,之前的讀者們在空白處留下了感言。雖然說的也都是司空見慣的話,但是,請試想,以自己為例子試想,當自己用鉛筆認真的寫下”我之前幾乎只關心自己“這樣的句子時,心中仍然會受到莫名的觸動。行文至此,我似乎想到了我一開始擬這個標題的原因,我大概是想寫另一個時代:寫八九十年代的開放、自由,讚美那時寬鬆的輿論,良好的天氣。誠然,當讀到一些當時的文章(例如李洪林的《讀書無禁區》)時,我心裡仍會心生嚮往。可是正如電影《午夜巴黎》所描述的,這種嚮往可能只是一種並不符合實際的感情。今天,逐漸發達的消費主義又帶來了新的環境,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豐富的物質發展為我們的公共生活提供了許多新的去意識形態化的鍛煉公民素養的空間:例如,當我們發現很多事情不合理、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我們如果根據條例直接指出問題所在,在找不到規定時呼喚成文規定的落地。以前有關部門會對此如臨大敵,但現在做出這一夸張反應的比例已經減少了。雖然類似的荒唐事依然存在,但我們已經有了養精蓄銳的機會。《隆中對》上說”若天下有變“,沒有人知道天下會怎麼變,但今天給了我們一些準備變化的機會。台灣YOOZ  電子煙官網  電子煙危害  電子煙油 yooz zero  電子煙成分 電子菸

 

        跳出雞湯,當我剛看這本書的時候,在豆瓣上還能找到條目;現在,在豆瓣的網頁版上已經找不到了,但是在手機app上還能找到。其他找不到的書,往往是面對同樣的現實情況(例如不同的製度誰優誰劣)教人如何脫離傳統說法的覆蓋。相比於這種和思政課本質上一樣令人厭煩的教唆,《我反對》則超越了觀點(儘管它本身也輸出一些單薄的觀點),展現了現實的力量:它展現了一系列我們早已達成共識並給予負面評價的事實,一個人試圖用我們早已達成共識並給予正面評價的方法試圖改變事實。他成功了,他也失敗了。他的成功與失敗應該被記錄入歷史。他的成功與失敗已經被記錄入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avenkovmihail28 的頭像
    savenkovmihail28

    savenkovmihail28的部落格

    savenkovmihail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