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國慶節。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有幾家攝影機構推出了中國各地風景的延時攝影集錦,看得人心潮澎湃。而在一年後的今天,另一部同樣聚焦於中國的攝影作品,則讓我看到了在一幅美麗畫面之下的更加真實的中國。一年前高樓林立、白雲聯翩的中國讓我愉悅,而現在這幅無比真實的工業寫真集卻帶給了我許多遠非“積極/消極”可以描述的複雜的感受。
這部作品,就是2006年的加拿大紀錄片《人造風景》。這部紀錄片其實是對攝影家Edward Burtynsky 的作品介紹。他的作品,正如同影片標題所提示的那樣,源於一個非常簡單的想法:我們都知道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了無數壯麗的自然景觀,那麼人類是否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呢?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也是巨大的;而現在正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新興市場國家就給我們提供了觀察這一改造的最好的機會。在這部影片中,除了一部分素材來自於孟加拉國之外,主要在中國取景。因而,雖然作者思考的是整個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但是這部影片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中國發展的絕佳視角。奇力片ptt 奇力片副作用 奇力片正品 奇力片購買 奇力片價錢 奇力片官網 奇力片臺灣購買 奇力片是什麼 小禎代言奇力片
影片一開始,就是一個漫長且震撼的橫移鏡頭:畫面從工廠廠房的一角開始,逐漸向廠房的另一端挪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序工作的人們、牆上貼著的熟悉的中文標語、堆放在角落的紙箱和材料、明亮而高大的廠房——如同風力塑造了蘑菇石、河流塑造了大峽谷一般,人類塑造了大工廠。這個鏡頭的震撼之處在於它的漫長:在一開始看的時候,我以為這個鏡頭也就持續個兩三分鐘,但沒想到它卻一直持續了八分鐘——花了八分鐘的時間,才從廠房的一端移動到了廠房的另一端!這屬實超出了我這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廢物的想像。而在後面的畫面中,我們發現這個廠房只是工業園區眾多廠房中平凡的一員。在早上開工的時候,無數身著黃色制服的員工擁入其中,先是分成一個個小團體,聽工頭講注意事項。在前面八分鐘長鏡頭壓抑氛圍的渲染下,這裡擁擠著的黃色小人竟一時間讓我有些暈眩。這種震驚就是影片帶給我的第一感受。
在這之後,影片還記錄了其他同樣令人震撼的工業風景。用豆瓣上的劇情簡介的話來說:“在他的鏡頭下,有如工蟻般辛勤工作的福建某工廠流水線的工人、有來自世界各地在江浙某村堆積如山的電子垃圾、有位於孟加拉彷彿堆滿死屍一般的拆船廠、有如同黑雲滾滾遮天蔽日的天津塘沽港煤礦基地、也有宏偉壯麗彷彿造福千秋萬代的三峽大壩工程。”這裡的簡介其實漏掉了一部分,就是在結尾處影片還記錄了新興的中國城市:上海。這一部分是雙線進行的,一部分是對即將面臨拆遷命運的老街區的採訪,那裡的老人還在維持著原先的生活方式;另一部分則是對住在大別墅裡的新貴的採訪,有錢的婦人在自己的房子裡驕傲地向攝影師介紹著這裡的每一個裝飾。影片也提及了作為新時代主宰的年輕人:他們在夜店的迷離氣氛中肆意狂歡。
在大部分拍攝過程中,作者都採用了鳥瞰的視角。這一視角的選取,配合著作者“人造風景”的理念,構成了一種對現代性的卓越挑戰。在《國家的視角》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聯繫:在飛機發明之後,由於人類可以在空中鳥瞰整個城市,城市的規劃者們就越來越注意城市在地圖上的樣子:街道要盡量筆直,交叉處最好是直角,整體上最好能堆成等等。雖然這些規劃對於城市中的居民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但是由於現在人類的視角已經可以從地面上拓展到空中, 城市居民們的意見就不再是唯一的想法來源。甚至可以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空中的意見”逐漸壓倒了“地面的意見”,成為了城市規劃的主流。按照這個邏輯,我們可以推論:現代社會的發展就是伴隨著一種視角的轉換。因此,如果要對症下藥,解決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加全面的理解現代性的話,我們要做的就是自行調整對不同視野的權重:我們要多去感受“地面的意見”。
但是,在這部影片中,作者有力地拓展了這一看法。作者身體力行地指出,即使是用“天空的視角”,我們依然可以發現現代社會的問題。只不過是以前,我們只用天空的視角看那些現代社會的最終作品和表面工程,而不用這一現代利器去認真對待現代化的代價。這種對“方法-觀點決定論”的衝擊,解放了更多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樣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加沉重的道德責任:既然視角不再是思考問題的不可逾越的障礙,那麼我們就沒有藉口推脫對現代社會的反思。
與之相對應的,是潛移默化卻根深蒂固的現代性神話。之前,我曾經聽說過一句話:工業,是人類的浪漫。這句話可以說是構成了“工業黨”們的感性基礎。乍一想起來,開山鑿河的大自然改造工程確實有些浪漫。但是這種浪漫是僅限於這一情景下的。如果我們是像三峽移民那樣的受影響者、或者像工廠工人一樣的螺絲釘呢?或者,按照影片的思路,我們沒必要想像自己是某個弱勢的個人,我們依然把自己當上帝吧——但是慈悲為懷的上帝,能不能在聽成果匯報的同時,向那些隱秘的角落投去一縷期盼已久的目光?人生幾乎失去目的的“三和大神”們、大面積感染了塵肺病的礦工們、響水等爆炸事件中受衝擊的人們……他們難道不也應該是我們這個自然景觀的一部分嗎?既然如此,倘若我們依然仍然安心於徜徉在一個只由西藏的星空、漠河的霧凇和北上廣深的夜景所勾勒出的美好世界中的話,我們,作為現代社會的受益者,作為一個雖然是被虛構出來但卻無人會挑戰我們地位的上帝,是不是應該負有一點“失察”的責任,甚至是“敵視現實、虛構遠方”的誅心之罪呢?
讓我再重複一遍。這裡的責任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技術上的觀察不全面的失職;另一方面則是在道德上的對弱者和受害者冷漠的責任。
“工業黨們”很容易就可以提出一個反對意見:現階段的工業化當然是有問題的,但是我們通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最終能夠實現清潔工業、提高勞工地位、解決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既然如此,與其臨場抱怨,為什麼不繼續前行呢?這種看法在影片的豆瓣評論中,化身為無數略帶委屈和憤怒的“境外勢力別有用心”的指責。在這些評論者們看來,中國的工業化也是自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經之路。西方國家將這個過程的負面代價暴露出來,實質上不過是過河拆橋的極其不道德的行為。
但是,正如之前所說的,工業的浪漫只有在工業黨人們那一個唯一的特殊情境中才會存在一樣;這裡的指責和凜然正氣,也只能在一個及其特殊的場合才有效:那就是腳踩著那個以“民族”為單位的實體。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民族主義的具體問題,而只是想表明,跳出民族主義來看問題的話,我們能更加豐富對問題的理解。
很久以前,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在賈樟柯的電影海外放映的時候,一個中國的留學生非常憤怒地指責他的電影是“揭露陰暗面,在外國人面前抹黑中國,滿足那些外國人變態的心理需求”。這種言論的問題在於:憑什麼這位中國學生認為,在國外留學的自己,而不是深入基層記錄事實的賈樟柯,更有資格去代表中國人呢?而在《人造景觀》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將這個問題泛化為:為什麼單單是憑藉著先天的語言、文化、體質的近似性,一群人就可以聲明對另一群人的“佔有權”呢?這種佔有權,不僅包括心安理得的享受別人的勞動成果,也包括對下層的解釋的壟斷:即使自己從沒了解過他們,但是卻有資格凌駕於其他研究和觀察者之上,對別人的看法提出隨意的批評。印度學者斯皮瓦克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問題:“底層能說話嗎?”在大部分時候,當我們使用一些比自己寬廣得多的概念時,我們如同操縱高達一般,在思想領域中隨意操縱著不屬於我們的東西。這種“騎馬打架”的把戲本身就是現代社會的一部分,而它的弊病也正是現代性的核心問題之一。這裡的關鍵是,我們是“騎馬”的人,享受著現代性的恩惠。這一點延續到國際貿易中,就是所有國家都覺得自己參與國際貿易得到的收益是自己應得的、是自己“自力更生”奮鬥的結果;而把所有國際貿易帶來的損失都歸咎於貿易夥伴。前面提到的個人認知上的技術和道德責任,與這些爭執形成了一種對立,競爭著我們的注意力。其實,這部影片的表達還十分克制,我們甚至只需要看一下沒有任何台詞的前八分鐘長鏡頭,這場注意力之爭也就應該有了答案。對我來說,它帶給我的震撼遠超於其他感受,隨之而來的,更應該是對現代性的整體反思,而非具體的民族“利益”的計較。奇力片ptt 奇力片副作用 奇力片正品 奇力片購買 奇力片價錢 奇力片官網 奇力片臺灣購買 奇力片是什麼 小禎代言奇力片
然而,即使我們真的能捨棄民族這一概念而天下大同,我們也無法否認一個事實,那就是現代社會中似乎永遠存在著不平等的問題:經濟發展來源於賺錢的衝動,而賺錢並不總是像美好的理論想像的那樣是在交易人之間不偏不倚分配的。於是,社會似乎總會有受惠者,而受惠者似乎總會更多地側重於他們自己而非他人。這帶來了一種類似於“原罪”的概念。當我每天在網上購物、外出旅遊、甚至瀏覽廣告的時候,我就已經被捲入了這個現代資本主義體系,成為這個壓迫性體系的一分子。當我們觀看這部十幾年前的紀錄片,方才明白現代化的代價的時候,我們已經被這個代價供養了很長的時間。如果在這個時候,我們依然還只把責任推給一小撮“資本家”,或者復讀著馬克思對資本的極端描述,那麼我們多多少少有點“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意思。正因如此,這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困局。而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給我帶來了複雜的感受的原因。它向我們揭示了一些我們難以改變的事實,讓我們帶上了一些無法擺脫的責任。在這個困局中,我們最初的震撼很快轉變為一種困惑,困惑與不知道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切。正是因為這無窮無盡的困惑,現代人的生命才有了意義。